年代1973:从知青下乡开始这书“闻信”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,讲述了陆远的故事,看了意犹未尽!《年代1973:从知青下乡开始》这本连载中的都市种田小说已经写了120796字,最新章节第91章。
年代1973:从知青下乡开始最新章节,年代1973:从知青下乡开始免费阅读,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:王家围大队支部。“这都几点了,这帮知青分个床位怎么也磨磨唧唧,家里的饭都放凉了。”知青们刚到支部门口,就听里边传来一道公羊嗓的抱怨声。紧跟着是大队长齐保国的声音:“你要是着急吃饭,把记录本放下,一会人…
《年代1973:从知青下乡开始》小说最新章节试读:一个院住着,陆远对郑军父亲有些了解,老郑头个不高,打儿子不喜拳脚,擅用武器。他可不想几年后回城,迎接自己的是靠拐杖走路的跛子军。那可是自己亲如手足的兄弟呀,上难度可以,高强度就算了,还是先养伤为主。陆远大口咬着鸡蛋糕,默默将信放到一边,想着无聊的时候还可以拿出来回味解闷。拿过剩下的两封,应该是在火车站台透气时遇到的同学,当时陆远三人交换了下乡地点。
《年代1973:从知青下乡开始》精彩章节赏析
王家围大队支部。
“这都几点了,这帮知青分个床位怎么也磨磨唧唧,家里的饭都放凉了。”
知青们刚到支部门口,就听里边传来一道公羊嗓的抱怨声。
紧跟着是大队长齐保国的声音:“你要是着急吃饭,把记录本放下,一会人来了我给他们登记办手续。”
“算了叔,这点事还是不麻烦你了,要不还要我这个会计干嘛啊。”公羊嗓嘿嘿笑着。
门外程刚回头看了一眼女知青,叹了口气,一闷脑袋率先走了进去。
“李支书、齐大队长、赵会计,让您三位久等了,我带新知青来预支口粮。”程刚一进屋便换了一副表情,乐呵呵地跟三人打起招呼。
别人不知道,可陆远清楚面前这三位,火车上齐卫国给他提过一嘴。
三人里职位最高的是支书李根田,但论权利还得是大队长齐保国,他身上还兼着治保主任的职位。方才的公羊嗓则是会计赵德全。
齐保国当兵出身,从他板正的坐姿便可窥见一二,不到五十岁的年纪,虽然有些谢顶,可整个人精神头很足,此时看向知青们的眼神里却是有些不耐烦。
李根田算是三人里年纪最大的,看起来要比齐保国大上那么五六七八岁的样子。手里拎着个烟杆子在椅子腿上敲了敲,笑呵呵指着一旁的排椅道:“别站着,都坐。”
赵德全是个圆脸胖子,三十五六岁,算是“三巨头”里最年轻的。
千万别小看了大队里的会计,他可是掌管着整个队的收入和支出,知青的粮食分配,秋收后每个人计算工分分粮分票全是他在负责。
“天也不早了,你们舟车劳顿,拿了口粮还得回去休息,咱们场面话就免了。”李根田先开口了,“以后就都是王家围生产大队的一份子,以后希望你们服从队里的安排,按时按量完成生产任务,有困难提出来一起解决。”
李根田说完后,场面沉默了几秒,会计赵德全见齐保国没有讲话的意思,便招呼几人排队办手续。
“今天你们预支的是三个月的口粮,按每人每月三十斤算。还有两个多月就是秋收,只要你们不浪费,完全能坚持到秋收后分粮。这段时间干活要加把劲,别到时候挣的工分还不够还预支的口粮,秋收分不到粮食,饿了肚子可怪不到别人。”
几名知青排队签文书办手续的时候,齐保国闷声道,“不过预支的口粮要是吃不到秋收,就只能你们自己想办法。”
听到这,知青们大眼瞪小眼一会儿,立马急了。
他们哪干过农活啊!
要说干过,也是在学校操场锄草,可那是大伙一起干,干多干少没人监督,现在让他们下地干活挣工分,立马犯了难。
看见这帮知青慌张的模样,齐保国气不打一处来:“粮食要是真的不够吃,可以花钱买,咱们生产队在附近几个大队算富裕的,别的大队你想买都不卖你。”
“不过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,能买多少粮食,需要根据你们平时上工的表现来定。”
“表现不好,平时偷奸耍滑,爱磨洋工的,就是你有钱,队上也不卖你。”
“手里有票也可以去城里买,不过要是没票,那就是投机倒把,被抓了属于给大队抹黑,不要想着让我们去帮忙求情,队里绝不会管。”
齐大队长话说的挺重,不过也让这帮知青去了后顾之忧,那就是可以花钱买粮。
总体意思就是,只要你们努力干活,好好表现,就饿不着。
这也是无奈之举,知青下乡是来建设农村的,即便这些人会拖后腿,可总不能真让他们饿死在这吧!
人一旦饿急眼,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
前年,公社某个生产队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,知青把生产队的牛杀了吃肉,事后虽然带头的知青吃了花生米,可牛也没了。
那是牛啊,在这个没农机的年代,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力,
杀了牛,无异于要了整个生产队的命!
为了能让这些知青稳当点,他们这些干部没少想辙。
听到可以花钱买粮吃,知青们松了口气,现在他们刚到乡下,手里的钱还都算充裕。
“各位领导放心,我们保证努力干活,不给知青丢脸,不给队上抹黑,只是不知道这工分怎么算?”
齐保国板着脸点点头,随后扭动下脖子,用下巴点了点一旁赵德全:“这个就让赵会计跟你们解释。”
赵德全呵呵笑着,给介绍起来。
其实说白了,生产队的工分制度类似于后世的计件工资性质。
取决于队员的劳动力、对活计的熟练度,给每天的工作赋予分数。
正常男性劳动力一天下来能挣九到十个工分,女性劳动力差点,但也能达到六七个,未成年人在此基础上减半处理。
除去在队里的正常劳动外,公社那边组织的挖水渠、铺建道路等集体劳动,也会给与相应的工分。
也有例外,干得好轻重体力都有机会拿十个工分,但不管做任何工作任务,十个工分封顶。
队上有专门的记分员,只要队员工作合格任务量完成就会记相应的工分。
陆远是第一个走完手续的,领完粮食便来到三人面前,拿出烟递了过去:“齐大队长、李书记、赵会计,刚在知青院我听老知青说,咱们村允许知青建房,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个规定?”
“怎么,你想建房?”
三人被陆远问得一愣,相视一眼后,由齐大队长先开了口。
齐保国对面前这个小伙子印象还不错,和别的知青不同,几个小时的路走下来没有一声抱怨,对于路上他的唠叨也并未表现出不耐烦。
陆远掏出火柴,依次为三人把烟点上。
“如果咱们村允许的话,我想建两间小房。”听到齐保国的询问,陆远便知有门儿。
此时齐保国将目光看向年长的李根田:“这事还是李书记跟你说吧。”
李根田抽了口烟卷,确实比他手里那玩意好抽,随后沉吟开口:“原则上是可以知青自己建房的,在你们之前已经有人建,只要你有钱,别说建两间,五间都行。”
“不过有一点咱们得说前边,房子建好后,只要你在村里一天,那房子就是属于你的。可你要是回了城,这房子就是村集体的了。”
小说《年代1973:从知青下乡开始》阅读结束!